以下文章来源于东刀 中外洗衣
从武汉宣布疫情进入紧急状态到现在,十余天过去了。一时间,全国上下只有一个主题: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。原本热闹充满亲情的春节假期,突然之间冷冷清清。商场空了、马路空了,整个中国经济好像按下了一个暂停键。考虑到抗击疫情的延长,最近几天各级政府机构发布延长假期的通知,想必这也成为了大家群里讨论内容不可回避的焦点。这几天最睡不着的,除了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、研究人员,还有就是洗涤企业的老板们了。

景点餐厅关闭,聚会旅游出行取消,人的流动大幅度下降,节庆经济受影响明显。各地采取的外出归来或新流入人员的隔离措施,延迟复工时间政策,决定了相当部分洗涤行业的企业开工将受到较大影响,当然也包括洗涤装备制造企业。对于本就弱小、资产重、利润薄、区域性强的洗涤行业来说,2020年困难重重。
抗击疫情的紧张时刻,还有心思攀比假期长短的员工,你有多幸福你或许还不知道。对于大多数洗涤企业老板来讲,这个年,过的五味杂陈。
疫情下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,所以我们不仅需要直面它的勇气,更需要有认知它的能力,与它共处的能力。如何做到这一点?核心是改变自己。洗涤企业已经不在一个原有的熟悉的经营环境下展开经营活动,要用新的方式和认知去理解当下的情况。
在危机来临的时候,我们要强调人的作用,强调企业自身的能力,而非环境的约束。只有这样,才可以真正与不确定性相处,与动荡的世界相处。
洗涤行业现状
面对疫情,中外洗衣杂志社对服务北京的洗涤企业进行了调查,发现:医洗企业都在正常生产,只是洗涤量不多,防控压力巨大;酒洗企业正常生产的企业则寥寥无几,仅剩余10余家企业正在生产,只不过都是工作1天休息2天,并且每天的洗涤量少之又少,仅为原来的1/20-1/10。

全国其他地区的洗衣厂情况基本类似,医洗企业因肩负为医院提供后勤保障职责都在坚持生产,大部分酒洗企业处于停产状态。还有些酒洗企业因要服务医护人员/隔离病人入住的酒店,在本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必须要开工。干1休2,干1休3,甚至干1休5,这就是酒洗企业的现状。目前来看,大面积开工也得在2月9日后。
当然还有一些真正的“逆行者”。竟然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,为了生存怕丢业务而坚持开工。在此,奉劝一句:好自为之!
不管是受入住率还是政策影响,洗涤企业无法开工、没有业务、没有收入,但依然需要支付员工工资、房租和银行贷款……一系列问题开始浮出水面。不少洗涤企业经营者表示,即便疫情结束,这次事件对洗涤企业的影响也会远远超过预估。
活着还是毁灭,这是一个问题
今天已经是2月2日了。当年的SARS持续了五个月,今年的疫情就按3个月算的话,也要持续到四月份。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过去了,加上恢复时间,基本上半年就荒废了。
所以,这半年,对大多数洗涤企业而言,意味着是亏损的半年,是生死相搏的半年,甚至更长时间的亏损。如果有一定的现金流储备,还能活下去;如果没有,那就危险了。
洗涤行业也是这次疫情中被忽视的一个群体。虽然洗涤企业不处于抗战的一线,但他们却承担着很大的风险,为一线抗战疫情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
大家看到的是上班族何时能返工的问题,却没看到企业何时能开工。一家企业背后,可能是几十、几百的员工。一家企业倒下了,那这些员工也就失业了。我相信疫情总有过去的那天,但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撑到那一天。但洗涤企业也只能撑着,在大是大非面前,个人利益必须要服从国家利益。
德勤咨询1月29日刚刚完成的《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人力资源政策调研报告》中显示,46%的企业会调低2020年的业绩目标。
消费市场的低迷、交通运行的极端状况对洗涤行业影响巨大,而对于洗涤装备制造业来讲也是休戚与共。本就风险不足的洗涤行业,还有大量企业背负着沉重债务前行。
对制造业而言,时间就是生命线,生产任务都是跟着订单走的,突发的疫情令很多企业陷入了订单完不成、原材料采购和物流中断和终端销售受阻等困难。当然,更关键的就是现金流,毕竟每家企业都背负着相对巨大的债务。
能否撑两个月?
一位洗涤企业经营者跟我们算了一笔账:对一家有50位员工的企业来说,如果按照现状,断断续续生产,甚至一个月没活干,那老板就得准备好至少30万现金流(停工期间,各地政府要求不同,有的要求全额支付员工工资)。这还是保守估计,不包括设备融资租赁的费用。不管是年营业额几千万的大型企业还是只有几百万的中小型企业,可以说没有几家现有账面流动资金能够足够支撑两个月的全额工资。
酒店行业持续低迷的状况已经可以预见,估计上半年的酒店行业都很难。市场的重建对于酒店行业来说是个很大的事。这段时间酒店都会非常艰难,房租、人力成本都得继续负担。疫情严重的城市酒店经营者表示,今年营收状况能做到去年一半就很感恩了,甚至有些酒店人觉得起码30%的酒店会关门。这就是酒店的现状。可能相对较好的就是医疗机构,仍会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。
对洗涤企业而言,疫情过后一个必须面对的是回款难。酒店大面积亏损,只能拖欠供应商货款来维持。洗涤企业得不到及时回款,但必要的支出无法拖欠:人员费用、能耗、房租、洗涤剂等等。
疫情过后,消费者的信心重树是酒店行业及洗涤行业共同关心的问题,希望大家一起来树立积极的方向。
如何应对2020年
共渡难关注定是2020年必须经历的难事。供过于求的行业现状、经济下滑导致的酒店行业生意惨淡,本就让洗涤行业日益艰难。如今,再加上疫情,真是不堪想象。最近三年,减税降费力度很大,2019年减税降费规模甚至超过2.3万亿元,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大量中小企业。对众多洗涤行业而言,仅减税降费是不够的。税费的产生是建立在有生意可做的前提之上。如果业务无法开展,即便税费为零,企业也难以获利。更不用说,洗涤企业本身纳税极少,单纯靠减税降费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。假如疫情几个月不结束,那可能2020年就是一些洗涤企业的末日。这个时候,对洗涤行业的整个产业链都是一个特别的考验。怎么做?中外洗衣编辑部调查总结后给您几个小建议:01 做好疫情防控
当下局面,对于国家、各省规定的延期复工相关规定还是得遵守。目前,全国都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,洗涤行业必须要按要求办事。做好防护和消毒,保证全员的身体健康。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和前提。只要身体健康,我们就能和家人、企业一起共度时艰。
所有人都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受害者。无论洗涤企业还是设备制造企业、配套供应企业,疫情当头,第一要位就是要做好防控,不为国家社会添乱,保护自己、家人和员工。
02 与员工沟通交流
洗涤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,而且会接触医疗机构、宾馆酒店、铁路航空、大众百姓等各方面的织物,相对来说存在较大风险。因此,企业一定要制定好疫情期间返工的相关政策,及早通知。不管是2月3日还是2月9日后开工的洗涤企业,都应与身在外地的员工充分沟通,尽量安抚员工的情绪,避免因为返工时间问题导致不愉快。
搜集整理员工在放假期间的动向和健康状况,重灾区回来的员工隔离1-2周再进入公司上班;整理些返工建议给大家参考,或者提前制作一些温馨提示牌,准备更多的口罩、消毒用品等物资。为形成有凝聚力的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03 延缓支出
面对惨淡经营,洗涤企业如今几乎没有收入。在这种情况下,还要支付员工工资、融资租赁/分期付款费用、房租、甚至能源低消。怎么办?没有更好的办法,只能勒紧腰带过日子,同时还要争取延缓支出。
1)与融资租赁公司洽谈延期付款趁着还处于停工期,有融资或分期付款的企业赶紧与融资租赁公司洽谈沟通,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。一般来说,洗涤企业的融资金额不算太高,每月三四十万就属于较大金额了。这时候洗涤企业要第一时间与融资公司联系,说明情况:即使复工也是经营困难,为了双方更好的履约,是否可以延期2-3个月付款?我想大多数融资租赁公司不会为难洗涤企业。但记住一点,要趁早,当大规模融资的企业都寻求该方式时,那给洗涤企业的空间就非常小了。

2)与业主/房东沟通
这几天陆续接到很多洗涤企业的电话或微信,让杂志社出个报道,号召洗涤企业的房东减免房租。这更多的是一厢情愿的想法,房东减免房租是处于友情或道义,不减免也是履行契约精神,无可厚非。换个角度考虑,银行是否会减免房东/业主的月供,能源公司能否减免房东的能源费用?!显然很难。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苛求房东非得做些什么。
编辑部的建议是,各地行业协会或多几家洗涤公司,可以一起联系地方政府或片区相关单位,出台一些减免政策或扶持政策,协调好物业和公司的利益关系,互相体谅,共渡难关。
04 申请贷款
2月1日,人民银行、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》。要求金融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,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工作,保障民生和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。
来自工商联的信息显示,多家银行都增加了资金配备额度,向相关企业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,同时也下调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,延长贷款期限,多措并举,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。
银行会通过续贷、延期等方式,为相关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无缝衔接,不抽贷、不断贷、不压贷。同时,下调受困企业贷款利率,降成本、保生产。还有一些银行特别设立了专属绿色通道,确保实现极速审批、审毕即贷。只要有现金流就能登山再起。趁着利率低、审批快,洗涤企业要赶紧下手。
05 做好风险预案疫情结束后,前期巨额的启动费用,现金流如何稳定,和员工工资的合理发放都是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。即使疫情结束,我们也要树立更强的危机意识,更坚定地开展自我救赎之旅,缩减费用、提效降耗、杜绝没有质量的增长,确保现金流,确保竞争力。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,要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,向效率要效益,改变粗放经营;向精益生产要效益,节省就是效益。其根本目的就是保住现金流。建议洗涤企业对业务结构做减法,从而使得公司具有更有效的动态应对不确定性的业务能力。
06 通力协作共克时艰
同行是竞争对手但不见得是冤家。洗涤行业本就是区域性非常强的行业。在公共危机面前,希望同地区的经营者能够理性冷静的走到一起,进行深入沟通,通力协作、共度难过。
可以考虑临时性的合作/代加工生产的模式,保证酒店的正常经营,同时又减少各家的损失。当然,为了长远考虑,大家也可以考虑资源整合,区域联合,构建强有力的个体,从而加强应对风险的能力。
07 理性面对不确定性疫情的确太突然,冲击太大,而信息荒芜以及真伪难辨,又导致很多复杂性。这一切的确让我们觉得困顿和不安,面对这一切,要清醒地告诉自己,不确定的是环境,确定的是自己。确定与不确定,本就是一个有机组合,确定在我们自己的手上,不确定在环境上。如果我们把确定与不确定两者组合起来,我相信,这个不确定会是你的机遇,是你真正成长的来源。当雪崩发生时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同样在当前的行业大环境下,又有几人能独善其身?每次疫情之后,都会淘汰一批不专业、冒进、粗放的企业;同时也会成为一些企业腾飞的起点。